當前位置:卓創(chuàng)資訊 >> 大宗商品行情分析 >> 信息正文
政策熱點:產量基因編輯應用許可助力糧食產能持續(xù)提升
卓創(chuàng)資訊 2024-05-09 17:28:00

關鍵詞:產量、基因編輯、生產應用、政策

導語:2024年作為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實施首年,關于糧食產能提升的目標討論備受關注。其中對于國內未來能否實現利用基因技術擴大糧食產能方面,目前可以說從生物安全相關法律條例,到具體行政部門監(jiān)管目標,再到轉基因作物生產應用方面,都已經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機制保障和實現路徑。尤其是近日對玉米產量性狀改良的基因編輯品種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審核通過,或將成為未來玉米產量提升過程中的標志性事件。

農業(yè)農村部最新審批信息顯示,根據《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其配套規(guī)章,經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評價合格,9項首次發(fā)放生產應用安全證書(2項基因編輯植物、6項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和1項轉基因植物),55項有效期滿續(xù)發(fā)生產應用安全證書(4項動物用轉基因微生物和51項抗蟲棉)。其中對于基因編輯產量性狀改良玉米179AC19-13-13和基因編輯抗病小麥MLO-KNRNP經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評價合格,予以發(fā)放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據農業(yè)農村部2008年以來生產應用審批證書可查紀錄顯示,對產量性狀改良玉米以及基因編輯抗病小麥的轉基因生物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發(fā)放均屬首次。這也與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的,“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升單產上”、“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的表述相契合。

2024年4月8日,國務院印發(fā)《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重點提到要“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從我國種植制度、栽培模式以及技術到位率來看,國內糧食產量提升空間相較國際領先水平而言仍然巨大,而由于耕地面積的相對有限,單產水平的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

基因編輯作物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審批落地,首先體現了基因技術相關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向糧食領域的傾斜。過去,對于玉米轉基因作物生產應用的審批主要聚焦在抗蟲及抗除草劑相關的性狀改良上。而今年首次對產量性狀改良的基因編輯玉米生產應用的許可,將成為我國玉米單產規(guī)模再上臺階的重要起點。同時小麥相關的基因編輯品種應用審批也屬首次,抗病性狀的提升也將為小麥未來增產打下基礎。

其次,基因技術在糧食種子領域的應用范圍擴大,將從技術層面提高對優(yōu)勢產量品種育種效率,降低傳統(tǒng)育種選育過程中性狀表達的不穩(wěn)定性,使作物選育的目標實現過程更加精準。

第三,從許可落地到實際大范圍生產應用,仍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對當年作物生產將沒有明顯影響。從證書的發(fā)放到實際種植應用,中間還將經歷生產試驗、制種等周期,所以政策落實到產量提升產生實質性改變,或仍需要3-5年的時間。據了解,國內水稻新品種證書發(fā)放到品種落地種植的經歷周期大約為5年左右,也可見這其中種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的長期價值。

回顧歷年關于轉基因大田作物生產應用安全許可品種,多圍繞抗蟲棉品種展開,少數有對大豆高油酸性狀提升、玉米抗蟲抗除草劑性狀改良的轉基因生產應用許可,比如大北農集團的多項雙抗轉基因玉米品種在近幾年陸續(xù)獲得了生產應用及生產經營許可。而本次對玉米產量和小麥抗病的基因編輯品種應用安全審批,既是首次落地,更意味著后續(xù)在國內政策層面支持下,基因編輯糧食品種的生產應用前景將十分廣闊。